何以盛泽_吴江首_盛泽镇_丝绸

栏目:新闻中心    来源:bwin必赢国际中国官方网站    发布时间:2025-02-26

  

  

何以盛泽_吴江首_盛泽镇_丝绸

  “丝绸古镇”“纺织名城”“面料之都”,这是盛泽的标签;恒力、盛虹两家世界500强,更让其所在地盛泽镇蜚声海内外。在建设现代化城镇的今天,让我们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回望盛泽发展的前世今身,探寻绸都繁荣的人文密码。

  据弘治《吴江志》记载,明朝初期,盛泽还是吴江200多个村中的普通一员,居民五六十家。到了明中期嘉靖年间,居民有百家,以锦绫为业,形成绸市,称盛泽市。同期,吴江除了县城松陵外,平望、震泽、同里和黎里都已经成镇。盛泽建镇是在清顺治四年(1647),康熙《吴江县志》称盛泽镇:“今商贾远近辐集,居民万有余家,蕃阜气象,诸镇中推为第一。”此时,吴江其他各镇居民在千百家到两三千之间,可以说盛泽镇是后来居上。由于经济地位的上升和镇区规模的扩大,乾隆五年(1740)也就是盛泽建镇近百年的时候,吴江县丞署移驻盛泽。县丞是县令之辅佐,为仅次于县令的地方官员。吴江县丞常驻盛泽,管理盛泽的经济事务与社会治安,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末。清末以前,镇不是行政单位,但盛泽镇的管理者由副县级官员担任,这种高配在吴江其他各镇中是没有的,放在全国也是少有的。盛泽的人口规模、镇区面积和经济总量为吴江各镇之首,这种优势从始至终保持到今天。

  明末文学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对盛泽有这样一段描写:“镇上居民稠广,士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勤女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而与冯梦龙同时期的盛泽人周灿有诗《盛泽》云:“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人家勤织作,机杼彻晨昏。”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文学作品对盛泽丝织业的描写或许有夸张成分,但是生动展现了盛泽丝织业的兴盛:户户机杼,日夜织造,产品远销中原地区。同治《盛湖志》载:“凡邑中所产皆聚于盛泽镇,天下衣被多赖之。富商大贾年辇万金来买者摩肩连袂,如一都会焉。”光绪《盛湖志补》则称:“绫罗纱绢,不一其名。京省外国,悉来市易。”清末民初的沈云对盛泽的丝织业作了调查,《绸业调查录》详细列举盛泽丝绸的具体销售地:“行销地最著者川陕汉口等处,而以广东为大宗,若南洋群岛、若暹罗、若高丽、若法兰西、若美利坚。”可见盛泽丝绸品种众多,不仅畅销全国各地,更是出口到了欧美、东南亚各国。盛泽丝绸产量有多大?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有光绪年间盛泽号称“日出万绸”的记载。

  其实,除了盛泽绸市,盛泽地区还有新杭、黄家溪两大绸市。盛泽镇东南距新杭不到十里,东北离黄家溪也只有十五里,可惜新杭、黄家溪两大绸市均毁于太平军战火,部分绸商迁至盛泽。方圆数十里,一镇三绸市,说明盛泽地区不愧为丝绸集散地。“日出万绸,衣被天下”,盛泽也以一镇之地,与苏州、杭州、湖州三城并称为中国四大绸都。

  血液里流淌着丝绸的基因,头脑中升腾着创新的理念,盛泽人一直敢为人先、突破传统。封建时代,人们习惯于一家一户的手工生产,织绸同样如此。但是到了明末,盛泽黄家溪的大机户因为家庭劳力不够,开始雇人织挽,由此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预示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织造手拉脚踏,1930年开始,盛泽镇的手工织机改为电力织机,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显著提升。抗战前夕,盛泽镇的电力织机突破1000台,占江苏全省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全国拥有电力织机最多的镇。1985年,位于盛泽的吴江新民丝织厂在全国首家引进日制喷水织机,标志着盛泽丝织生产从有梭织机向无梭织机过渡,在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织物品种、减少织物疵点及改善劳动条件等方面具备极其重大意义。宋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其织造技艺一度濒临失传。2012年3月,盛泽的鼎盛丝绸研制出世界首台符合传统宋锦织造工艺的电子提花机器,实现产业化生产宋锦,宋锦由此复活走出深闺。

  盛泽人不满足在本地发展,他们把目光瞄准大中城市。清嘉庆年间,盛泽绸商在苏州阊门水关建造了盛泽码头,这是运销丝绸产品的专用船埠。上海开埠后,盛泽绸商一改坐地待销局面,到上海滩设立分支机构,称为“申庄”。从民国早期开始,盛泽绸商还在上海开设丝织工厂,肇新绸厂为中国最早的电力织绸厂之一,物华丝织有限公司是全国顶级规模的丝绸生产企业。上世纪80年代,深圳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地区,盛泽的四新大厂(新生、新联、新华和新民丝织厂)率先在深圳开设经销窗口、设立合资企业。能这么说,哪里是市场的最前沿,哪里就有盛泽人。

  盛泽人的率先不止在丝绸行业。盛泽虽然是个镇,但盛泽人对标的是城市。1929年,目澜洲公园建成,这是吴江最早的公园,成为市民游览观赏胜地。同年,盛泽大戏院开业,是当时吴江唯一的电影院。1931年成立的盛泽市政学会是国内最早的镇级市政学会,该会利用社会力量,参与盛泽市政建设。1986年,新生丝织厂建成星狮酒家,为吴江第一家三星级涉外宾馆。1989年,13层的盛泽东方大厦落成,是当时吴江第一高楼。1998年,肯德基花园餐厅在盛泽开业,为全国首家设在乡镇的肯德基餐厅。盛泽这么多第一和首家并不是全部,并且还会涌现更多。盛泽始终开风气之先,引领潮流。

  盛泽由普通的村庄发展到现在的丝绸重镇,离不开外来人员的贡献。明代,大批浙江绍兴籍人士陆续来到盛泽从事练染行业。清代,很多外地人纷纷到盛泽经商务工,他们来自省内金陵、丹阳、句容、溧水以及山东济南,安徽歙县、祁门,浙江宁波、绍兴、金华、兰溪,山西芮城、昔阳等地。他们带着资金和销售网络,促进了盛泽经济的繁荣,有的在盛泽成家立业,成为真正的盛泽人。在盛泽的外地工商业人士还组成同乡团体,建设会馆。清末至民国年间,盛泽共有8所会馆,分别是:南京商人的金陵会馆,山东济宁商人的任城会馆又名济宁会馆,山东济南府商人的济东会馆,山西商人的山西会馆,宁波、绍兴商人合建的宁绍会馆,绍兴染坊主的华阳会馆,安徽徽州、宁国二府商人合建的徽宁会馆,绍兴籍练染作坊工人组织绍兴会馆。1937年全面抗战前,盛泽镇上的客籍人总数逾万,约占镇区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中近半数为绍兴人。

  上世纪80年代,蒸蒸日上的乡镇工业和刚刚开业的东方丝绸市场,再度让外地人员看到了盛泽的巨大商机,他们怀揣梦想,在盛泽打拼出一片新天地。进入新千年,民营经济浪潮涌动,盛泽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产业优势吸引大批外来创业者。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资金和技术,更是创新的思维和拼搏的精神。如今的盛泽,有安徽商会、河南商会、福建商会、温州商会等地域性商会10多个。外来务工人员中以河南固始县、安徽金寨县与霍邱县三地最多。最多的时候,盛泽50万人口中,有70%为外来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在盛泽这片创业热土上,新盛泽人把他乡作故乡,与本地居民和谐共处,共同书写着盛泽发展的新篇章。这种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正是盛泽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盛泽的人文底蕴,流淌在文人墨客的诗书里。从顺治十年(1653)仲沈洙所纂《盛湖志》起,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仲虎腾的《盛湖志补·自序》,仲氏历经250年,九代人锲而不舍地修纂,留下了今人能见的三部《盛湖志》,成为承载盛泽历史背景和文化的重要典籍。圆明晓钟、目澜夕照等盛湖八景,让盛泽化身为诗意而浪漫的人文家园。众多盛泽名人从七十二条半的深弄走出,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一代名姝柳如是才貌俱佳,气节高洁,历史学家陈寅恪在双目失明的晚年,历十年之艰辛,写就《柳如是别传》。郑桐荪创办清华大学算学系,曾任清华大学教务长,周培源、华罗庚等大师是他的学生,数学家陈省身是其女婿。核司令程开甲集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技奖、改革先锋、八一勋章和人民科学家等共和国6大顶级荣誉于一身,前无古人。知名慈善家唐仲英成立唐氏基金会,致力于教育、医疗和社区公益事业,屠呦呦在荣获诺贝尔奖之前,就曾获得由唐仲英捐助的唐氏中医药发展奖。新华丝织厂的钱福珠、盛泽印染总厂徐关祥,一位是纺织工人的代表,一位是乡镇企业家的代表,分别当选为党的十三大、十四大代表,一个镇上连续两届产生全国党代表当属罕见。先蚕祠、小满戏寄托着对蚕神的感恩、对自然的敬畏与对技艺的礼赞,成为盛泽人的精神信仰。

  织云绣锦盛泽绸,经天纬地逐风流。今天,盛泽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现代化城镇的建设要以产业为基,文化为魂。没有历史底蕴的现代城镇是没有灵魂的。

  彰显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要在保护文化遗产、梳理盛泽历史文化下功夫。盛泽的文化名片有丝绸文化、运河文化、弄堂文化、会馆文化、大厂文化、名人文化和市井文化等。彰显历史文化渊源,要以历史背景和文化赋能现代化城镇建设。要以丝绸文化为核心,构建城市精神标识,将丝绸元素融入现代建筑,形成独特的城市美学符号,提升盛泽的城镇辨识度。结合城市更新,打造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传承盛泽文脉,用创新方式守住乡愁记忆,以小店经济点旺盛泽烟火气。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